TEXT I Stephie Chiu
PHOTO I 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Elbphilharmonie Hamburg、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

像是互相競技般,歷史悠久的地標紛紛揭幕新舊共構的建築交響曲:宛若絕美玻璃皇冠的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Elbphilharmonie Hamburg)、雲霧間的藝術風景──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帶來新的美學與空間體驗。

天籟之所 為音樂加冕

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
Elbphilharmonie Hamburg

如同波浪般矗立於海平面110米之上,今年初剛於德國漢堡海港市正式揭幕的易北愛樂音樂廳,由普立茲克建築大師Herzog & de Meuron打造,宛若絕美的玻璃皇冠,折射出陽光與河水粼粼的璀璨光芒,成為漢堡港口新城最搶眼的地標,緊鄰漢堡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倉庫城,映照歷史與新城鎮的未來。

 

全球最具影響力音樂廳新揭幕

音樂廳的建築基座「碼頭倉庫A」歷史悠久。最初建於1875年,名為「凱薩倉庫」,用於存放可可、咖啡等貨物;二戰時期遭到嚴重破壞,於1963年由Werner Kallmorgen設計,原址重建為「碼頭倉庫A」(Kaispeicher A),後隨著貨櫃貿易發展的轉變而逐漸沒落。易北愛樂音樂廳便是依著「碼頭倉庫A」的建築結構往上延伸,新舊共構出極具未來主義風格的建築。

1.依循著舊碼頭倉庫的磚塊建築結構往上延伸,新舊共構出彷如皇冠般的新音樂廳。© Michael Zapf 2.八個球形凹面彎曲部份組成屋頂輪廓。© Iwan Baan

 

盈滿視覺張力的玻璃皇冠

波浪般起伏的玻璃結構呼應港區形象,藉由玻璃映射所在環境,讓建築充滿變化。在不同的天候或時段造訪,所見光芒都不相同,與原有建築的磚塊形成鮮明對比,有著絕妙的和諧感。
內部共有三個音樂廳,包含一座2,100個座位的大音樂廳。還有一個面積達4千平方米的公共廣場,座落於37米高的磚結構和新型玻璃建築連接處;此處是開放式平台,可飽覽壯觀的360度城市全景:碼頭、易北河、港口、市中心、聖保利區的活力景象及綠意盎然的公園盡收眼簾。另外還有一座擁有250間客房的飯店及45套高級私人公寓;原有的「碼頭倉庫A」則作為多層停車場使用。其他還包含多家餐廳和咖啡館,另有一間能容納550人的多功能演奏廳和數間用於小型音樂會、排練及研討會的碼頭音樂工作室,以及「樂器的世界」博物館。

1.聲學家豐田泰久與建築師共同設計研發特殊材料及複雜3D計算,確保最佳音效。© Michael Zapf

離地50米的世界級音樂廳

易北愛樂音樂廳可說是歐洲最令人驚豔的挑戰之一:在50米的高度上,打造世界級的音樂廳。這頂位在碼頭倉庫上,彷彿玻璃皇冠的音樂廳總重量將近20萬噸,玻璃結構由每塊約4至5米寬、共1,100塊的玻璃面板組成。碼頭底部更增加650個鋼筋混凝土樁,牢固地打進易北河河床15米深,以確保碼頭倉庫的結構能夠穩固支撐新建的音樂廳。
為使音樂廳與其他空間保有良好隔音,在音樂廳底部使用362個巨大的特製彈簧支撐,使其「懸浮」在建築內,獲得最大的聲音絕緣保護。而屋頂則由8個球形凹面彎曲組成,酷似波浪,形成獨特優雅的外觀輪廓,為漢堡城市天際線增色不少。
音樂廳的內部設計與其波浪狀外立面一樣引人注目。採用「梯田式」設計,將舞台設置在大廳中心,階梯座位環繞周圍,表演者與觀眾能近距離接觸,帶來全新的音樂體驗。為確保完美聲學,日本著名聲學家豐田泰久與建築師共同研發設計出特殊材料:白色皮膚(White Skin)。由1萬塊石膏纖維板拼接出壁面與天花板,每塊纖維板由天然石膏和再生紙混合物組成,依照複雜的3D計算單獨研磨每塊面板,精確至毫米的深度和形狀組成聲學上最佳的表面結構,完美匹配音樂廳的空間幾何,達到絕佳的音樂享受。

2.音樂廳內部採用「梯田式」設計,舞台規劃在中央,階梯座位環繞周圍。© Iwan Baan 3.音樂廳所採用的每塊玻璃面板都是單獨成型,曲率依照裝設的位置計算而出。© Michael Zapf

 

獨一無二的玻璃幕牆

帶來燦爛光采的玻璃幕牆是工程的傑作。易北愛樂音樂廳的玻璃表面約有1萬6千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幾乎每塊玻璃面板都是在600℃下以毫米精度單獨成型,再以小的灰色玄武岩反射點標記。可防止結構由於陽光而升溫,同時產生特殊的閃光效果。為了實現最佳效果,每個玻璃窗格的曲率決定於所使用的建築物區域,根據不同的安裝位置而計算出,使用於門廳區的玻璃甚至超過5米高。類似魚鰓的艙門是酒店和門廳的特色,馬蹄形般的凹陷像極了調音叉,形成建築最西端公寓的陽台。

 

獻給所有人的音樂廳

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是一座「適合於所有人的音樂廳」,節目規劃以多樣性和吸引聽眾為原則,無論是音樂鑑賞家或普通聽眾都能找到具吸引力的音樂會體驗。聽眾們能在這裡聆聽頂級的爵士及世界音樂,還有最新潮的流行音樂、民謠及跨界音樂,就連傳奇的德國工業樂隊「倒塌的新建築」也受邀在開幕季獻演。

 

勇敢且胸襟開闊的航海精神

「碼頭倉庫A」的改建曾經一度胎死腹中。原本預計規劃成辦公大樓,然而網路與新創公司熱潮減退,對辦公空間的需求也跟著降低,幸而建築師Herzog & de Meuron提出了全然開創性的想法——在歷史感十足的倉庫上建造一座世界級的音樂廳,結合商業設施和公共廣場,從而改寫了此處未來的可能。
如今,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是當地市民和遊客、音樂愛好者以及建築迷的文化中心,最熱門的聚會場所。可以觀賞在大音樂廳及演奏廳舉辦的音樂會;或者參觀碼頭音樂工作室,甚至是在建築中的酒店裡度過美好的一晚,還有這裡隨時開放,可俯瞰無與倫比的港口與城市景觀的公共廣場。Herzog & de Meuron藉由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塑造城市的未來地標,象徵著港口新城的航海精神,以及萬花筒般精彩的城市活力;以建築啟發生活的種種可能,傳遞出充滿勇氣、創新精神以及國際大都市的廣闊胸襟。

4.敞朗的大廳走道可通往音樂廳,以及對公眾開放的廣場,飽覽360度城市全景。© Iwan Baan 5.透過玻璃結構呼應港區形象,並映射周遭環境,讓建築充滿變化。© Thies Rätzke

 

 

 

 

雲霧間的藝術風景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

經過三年的閉關整修後,舊金山現代美術館於去年重新開幕。建築團隊Snøhetta在原有的紅磚建築體背面打造全新的純白建築,外牆彷彿層層堆起的雲霧,體現迷人的在地風景,更為美術館奠定其於現代藝術領域的標竿地位。

1.從芳草地花園望向博物館,原有的紅磚建築背後襯著純白色的新館建築。© Henrik Kam 3.Habitat Horticulture所設計的植生牆延伸至二樓,成為展示雕塑藝術的自然背景。© Henrik Kam

 

 

更具親和力的美術館建築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於1995年開幕,原本的建築是由瑞士建築師Mario Botta操刀,迥異於當時的極簡潮流,以紅磚築起現代美術館面貌。然而隨著美術館的發展以及連年增加的館藏,空間遂不敷使用。2009年館方決定擴建並於隔年公開競圖,最終由挪威建築設計團隊Snøhetta獲得競圖,於2013年6月起閉館,動工擴建。
Snøhetta的想法是打造一棟更具開放感和親近感的建築,運用原建築物後方的基地打造一棟10層樓的大樓,兩棟建築物緊密相鄰,並以此重新規劃整體動線,除了原有的入口,分別於第三街、霍華德街增加新的入口,串聯鄰近的芳草地花園、莫斯康展覽中心,而明娜街的入口則可通往Koret教育中心,菲利斯.沃特斯劇院和白盒子藝術館。為了釋放更多空間,Snøhetta拆除了舊館建於1995年的樓梯,改以雕塑樓梯取代,使得空間更加開放,並連接起通往新館的動線,讓新舊建築無縫連接。新館可容納擴大了將近3倍的展覽空間,讓SFMOMA躍升為全美國規模最大的現代美術館之一。

 

2.新館以舊金山在地特色為靈感,純白立面彷彿層層堆起的雲霧,生動鮮明。© Henrik Kam

刻劃舊金山在地風景

Mario Botta設計的舊館以紅磚為特色,端正建築體帶來嚴肅的莊重感;Snøhetta的新館則多了份柔美氣息,以舊金山著名的景觀特色—─海洋以及繚繞城市的雲霧為靈感,設計出彷彿層層疊起的雲霧般純白外牆,10層樓高一舉拉抬了整體美術館的氣勢。
新舊館之間隔出了一小片通道,建築師以清透的落地玻璃隔間,和一整片包含了24個原生物種共1萬6千棵植物組成的植生牆,營造出愜意舒適的空間感。這片植生牆延伸至3樓,成為展示於3樓露台的雕塑最美的背景。重新規劃後的大廳讓遊客自由進出,同時也可作為展覽之用。整棟建築物規劃了6個戶外陽台,供展示雕塑,結合開放式設計以及舊館空間,讓展覽空間更具變化,新館7樓可俯瞰舊金山城市風光,整體營造出與環境、城市更為親近的展覽體驗。而原本舊館一樓的輕食餐廳移往頂樓花園,由米其林三星主廚Corey Lee進駐經營,則是建築與藝術之外的另一個吸引力。

 

4.拆掉舊建築的樓梯後,新規劃的樓梯更具開放性,讓梯間也成為藝術展示場所。© Iwan Baan 5.舊館空間也經過重整,大廳規劃成開放性空間,讓天花板、牆面、窗外隨處都有藝術。© Henrik Kam 6.Richard Serra的《序列》展示於入口大廳,提示著館內豐富且驚人的當代藝術收藏。© Henrik K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