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老街,以中正路與茄苳路為主,彎彎曲曲的散佈在火車站四周,從清朝開始,這裡便是汐止最熱鬧的地區。儘管物換星移,但只要踏進老街,彷彿就與外界的紛擾脫離了關係,就讓斑駁的紅磚與青苔痕跡跟我們訴說往事。

若跟近30年出生的人們提起汐止過往曾是繁榮昌盛、茶與煤礦、山產雲集的轉口港,有頻繁忙碌的商業活動且仕商無數,人們應無法想像100多年前汐止的繁華。其實細心的遊客,可以從老街上每一棟斑駁老屋中那雖經歲月摧殘,卻仍散發著樸實無華、用料仔細且質感極佳的紅磚上感受出當年老街人們對於防上選材的嚴謹與用心。

時移事往,許多風光都已付諸歷史,但我們仍可從現下的老街景致中,從高聳的大樹、半掩的老宅與風化的木材中,感受曾經的昌盛,那是老汐止的驕傲。

4

水返腳的滄桑

汐止聚落的發祥地,就在現今公有市場後方的老街,舊稱水返腳街。老街房子的後面就是基隆河。200多年前,一波波移民,沿著基隆河來到這裡上岸,建立新家園。河邊兩岸因著河床增高而顯得寬闊,兩岸有水泥護堤,不少白鷺鷥在淺流的沙洲上覓食。

基隆河畔靠近橋頭禮門街的附近,是汐止最早開發的地區,這裡有棟保存完整的巴洛克式建築,大門面對著基隆河畔的渡船頭,稱陳萬乞古厝,是目前汐止老街最完整的老建築。靠五口通商開港之賜的陳萬乞,當年開中藥房致富,於是在大正十五年時,花了兩萬銀圓由泉州請來師傅蓋屬於閩南巴洛克式、汐止最漂亮的華宅,這筆經費在當年可以買下半條中正老街。頗有意思的是,在陳萬乞洋房蓋好房後,隔壁也不甘示弱請了漳州師傅來蓋一間閩南羅馬式豪宅,與陳家一較高下,如今稱為「渡船頭的雙陳記」。只可惜老宅歷經幾次汐止水患無情的造訪,又因為基隆河整治而加高河堤,導致最華麗的一樓如今有大半被埋沒在地面之下。

時移事往, 漫步汐止老街,不時可見斑剝的殘存老宅院。

1

中正路上的周家老厝幾年前已拆毀,僅存當年伴著老宅的大樹。

5

繁華的起點

所有的老街都有一個特徵:在最繁華的街區,都會有一座民眾的信仰中心。臨海的祀媽祖、山上祀土地公,早年的移民村祀王爺,我們可以很容易摸索出最早在此地發跡的先民來自何方。

忠順廟也不例外。廟宇最早的濫觴,可溯至日本人當年治台時,會在每個主要轄區都會設置日本神社,這些神社往往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一方面是給駐台日本官兵或移民精神上的寄託,另一方面也有想藉此傳達日本軍國統治的權威感。

位於汐止大同路上的忠順廟儘管廟宇不大,但香火鼎旺,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許多中國與日本宗教的風格交雜著。讓人推測忠順廟過去在日據時代應該有著一段輝煌的過往。

翻查廟史,果真可以查到忠順宮建於1937年,在日據時代原為汐止神社,當年汐止人稱為「能久宮」,主要祭祀日本接收台灣時的部隊總指揮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94年時清朝割讓台灣,隔年能久親王便率領20艘艦隊抵台,行經汐止時,於當時的汐止仕紳蘇家的房子紮營,該址便是如今忠順廟的現址。

之後能久親王病逝台灣,日本政府明訂能久親王曾駐蹕的汐止住所為「遺跡所」,並興建神社,親王為陪祀,稱為「能久宮」。台灣收復後,神社便也成為象徵推翻軍國主義的首衝要件,神社主體被拆,之後改建忠順廟,主祀張巡許遠(即保儀大夫)。為什麼是張巡許遠這兩位在台灣廟宇中並不算普及的神祇?

其實這可回溯到唐朝末年,當地河南一帶的高、張、林三姓家族避戰亂而遷往福建安溪,也同時將祀奉保儀大夫的信仰帶往福建, 而安溪的移民又將這項民間信仰帶至台灣。相傳保儀大夫的法力可驅蟲除瘟,因此台灣各村庄每年都會迎請保儀大夫出巡繞境,遊走各庄田埂,以驅逐害蟲。

現在到忠順廟,還是能看見舊時痕跡,除了鳥居以及廟前埕場前陳列的石燈石柱上的文字外,最特別的當屬公園草地上的忠順廟石碑。走近石碑仔細觀察,便會發現上面還留有未抹盡的舊字跡。在忠順的「順」字上下方,有清楚的「止」和「神」兩個字,石碑的出身不言可喻。

汐止在清朝與日據時代,因地理位置處於山河交會處,方便商品運送而發達,也是淡蘭古道的重要大站。當時商船雲集,除了山產與茶葉外,不少在地人也因著煤礦的開採而致富。當年因著茶葉與煤礦而發達的商人們,有前人做茶葉買賣、後人轉作煤礦開採的蘇家、最早用有採礦權的潘家、曾在潘家工作過,後也因挖到礦脈因此致富的周家,以及做中藥材致富的陳萬乞等等。

這些家族生意發達後,在老家蓋起豪華大厝,且順應當時西化的風潮,蓋起的大厝不再是傳統的紅磚黑瓦或是三進院落,而是融合西方建築概念的樓房與雕花牌樓。在建材上,選用的不是新蓋窯場的第一批磚,就是每批磚裡最靠近火源的火頭磚。這些磚的講究在於扎實、色澤美麗以及承受得住高濕高溫而不龜裂,可以傳承四、五代而不改其色或崩潰瓦解。前文提起的富裕人家,有些因為礦場已消耗枯竭而關廠倒閉,有些因為河道淤積而頹敗,當年的富甲一方早已不復存在,且經過大半世紀的催折,大多數大宅院已灰飛煙滅,有些宅院裡多了些子孫的生活痕跡,更多的是因著後代子孫繁衍而無法凝聚共識,最後只好任由其被埋沒在荒煙蔓草之中,甚是可惜。

老街上的百年建順茶行,迄今仍在老街飄香。

6

1.忠順廟內可以看見中日廟宇琢磨過的痕跡,迄今香火旺盛。

4

2.仔細觀察石碑,還可看見舊日「汐止神社」字體的鑿痕。

5

3.忠順廟前的鳥居,已與當地景況融為一體。

6

風韻猶存老宅邸

離開忠順廟,建議前往汐止車站前的蘇家古厝。蘇家古厝原本為經營茶葉有成的李萬居所建,但大厝完工後,李家卻因事業不順而讓大厝被抵押拍賣,再由蘇家承接所有權,才被稱為蘇家古厝。

保存完好的蘇家古厝,由紅色的洋磚搭建而成,建於大正年代,樓高兩層,主要是仿廈門一帶的舊式洋樓形式,樓房外的迴廊是一大特色。磚紅色的石材、對稱的優美拱門,前有庭園,使這座位老宅散發出迷人的美麗滄桑。

同樣轉手易主的,還有位於茄苳路的蔡丁公堂。茄苳路離火車站不遠,走路約兩、三分鐘,當年是汐止往台北的必經道路。蔡丁公堂的老宅便位於此處。屋頂女兒牆上有著華麗的巴洛克泥塑裝飾,是蔡丁公堂最顯眼的裝飾,典型的大正時期風格,曾經流行於台灣各地的街道樓房。

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建築裝飾,講究繁複華麗,內容多為勳章、鮑魚或花草等圖案,而蔡丁公堂除了運用上述這些題材,也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吉祥動物,如麒麟、石獅等。其實蔡丁公堂的前身是汐止大有來的潘家所有,舊稱潘厝,主人潘炳燭大有來頭,他當過平溪庄庄長(鄉長),擁有平溪最早的開礦權,後將礦權讓與日本的藤田組。後來潘炳燭又說服藤田組與顏雲年合資,組成「台北炭礦株式會社」也就是「台陽礦產株式會社」前身合作採礦,修築平溪線鐵路運送煤炭,因而開啟了平溪的繁榮契機。但這間豪邸,如今已易主,門額高掛著「蔡丁公堂」的匾額。離蔡丁公堂不遠處,有間建順茶行,是迄今仍在營業的百年老店,迄今350多年。光緒年間開業,全盛時期種植面積達85公頃的建順茶行,是汐止地區最大的茶源生產場。在當時,許多茶農都是將茶葉送到街上的茶館焙乾精製後,才賺到港口進行買賣,儘管現在汐止沒落,但我們仍能從茶行木門中所透出的茶葉清香,遙想當時繁榮的景象。

而曾任日據時代第一任汐止街街長(鎮長)的陳定國秀氣斯文的故居,是汐止當地少見,地點位於長江街的山麓,當地人稱為「定國山」,古厝當年從中國運來上等檜木,精心打造。後來陳定國出任第一任汐止街長,頗有建樹,最著名的政績是在今日的水源路興建自來水廠,解決了當時汐止7千人口的飲水問題。水源路上的康誥坑溪谷,至今仍保存一塊陳定國題字的「汐止水道佈設記」紀念碑。

時移事往,許多汐止風光的景況已不復存在,但留存許多繁榮的痕跡讓後輩緬懷,汐止的美,美在一棟棟細緻的洋樓,也美在當地居民心心念念世居於此的份際,有機會再次造訪汐止老街,跟當地人攀談聊天,或許你會聽到更多動人的故事。

美麗的綠釉窗花,伴著老宅看盡汐止的繁華與滄桑。

7

保存完好的蘇家古厝,由紅色的洋磚搭建而成,建於大正年代,樓高兩層,主要是仿廈門一帶的舊式洋樓形式。

10

1.蘇家古厝參考西方建築特色,一樓與二樓皆有迴廊。

8

2.古厝內有自用水井,是當時顯赫人家才有的特權。

9